(来源:沈阳晚报)
转自:沈阳晚报
●推 荐 人:拾言(墙画造梦人)
●推 荐 地:八经咖啡小巷
●推荐理由:这里有的只是一杯咖啡的温度、
一段慢下来的时光,
和这座城市里最本真的生活气息。
沈阳的秋,向来是爽利而明朗的。国庆将至,天空蓝得像是被水洗过,阳光从已经开始转黄的树叶缝隙洒落,在斑马线上投下斑驳跃动的光点。每当我走过八经街一带,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——这份熟悉与亲切,最初是女儿和妻子带给我的。
展开剩余74%这条被称为“八经咖啡小巷”的地方,并非什么名胜古迹,但它是一条真正有故事的老街。其实它也不单指某一条巷子,而是横跨好几条小街的一片区域。道路不宽,有些段落甚至只容得两辆车勉强交错通过。我第一次来,就是被她们母女俩一路兴奋地领着,穿过这些窄窄的巷弄。
两旁多是有些年纪的居民楼,偶尔你会迎面撞见一栋民国时期的老建筑——红砖砌就的洋楼、绿瓦铺顶的公馆、斑驳的老围墙,墙皮偶尔剥落,反而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时光的厚重。而就在这些看似寻常的巷弄之中,竟藏着许多家风格各异的咖啡馆,它们安静地长在城市的褶皱里,成了沈阳一处别致又温暖的所在。
只要得空,女儿就喜欢拉上我和她妈妈,找一家咖啡馆,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。窗外人来人往,窗内咖啡香氤氲、音乐轻柔,这一窗之隔,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。
巷口有一家咖啡馆。店主约莫四十岁,戴一副黑框眼镜,总是安静地在柜台后面忙活。店里摆满了旧物:老式收音机、铁皮玩具、黑白照片……最特别的是一台老唱机,常常播放上世纪的老唱片。那声音从胶木唱片里流淌出来,带着轻微的杂音,反而更有味道。妻很喜欢这里,她问店主,为什么给咖啡馆取这样一个名字。他一边擦着咖啡杯一边淡淡地说:“咖啡和光阴,不都是越品越有味道么?”
巷子中段还有一家,是女儿尤其喜欢的。它以低调复古的庭院环境和创意特调出名。门口有一棵老槐树,年纪怕是比这条巷子还大。入秋后,槐叶渐渐转黄,风一吹,叶子便簌簌地落下来,铺满门前空地。店家并不急着打扫,任落叶在地上铺成金黄地毯,客人踩上去沙沙作响,反倒成了这家店独有的迎客曲。他们的招牌是“槐花拿铁”——每年春天槐花开时,店家会亲自采摘槐花制成糖浆,兑入咖啡,清香独特。只可惜现在已是秋天,想再喝到,得等来年了。
一个秋日的午后,我被妻带去八经小巷中那家带二楼的咖啡馆。那里有一排临窗座位,正对着巷子里最热闹的一段。点一杯澳白,看楼下行人或匆忙或悠闲地走过,自成一番风景。那天我们遇见一对老夫妇,大约七十来岁,坐在靠墙角的位置。老先生喝黑咖啡,老太太则喜欢卡布奇诺。两人话不多,只是安静对坐,偶尔相视一笑。那笑容里藏着多少年的相濡以沫,外人不得而知,却让看见的人心里也跟着暖起来。妻子看到,便轻轻碰碰我的手。
这儿的咖啡馆大多小巧,多的不过十来个座位,少的只有四五张桌子。也因此,店主和熟客之间常有某种默契。有些老板会记得熟客的喜好,人一进门,不用开口,就已经开始做他常喝的那杯。有些熟客则会自带豆子,请店家冲煮,顺便分给其他客人尝一尝。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,是在大城市连锁咖啡馆里很难遇到的。
国庆前夕,游客似乎也比往常多一些,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们在小巷里边走边拍,然后钻进某家咖啡馆歇脚。有趣的是,无论外面多么热闹,只要一推开咖啡馆的门,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压低声音——仿佛都不愿打破这一室的宁静。
有一回,我和妻在九纬路一家小店小坐,邻桌是一对从南方来的年轻情侣。女孩小声对男孩说:“没想到沈阳还有这样的地方,跟我想象中的东北完全不一样。”男孩笑答:“你以为东北只有大金链子和烧烤摊啊?”我们二人对视,都忍不住笑了。的确,在许多外地朋友的想象中,沈阳始终与重工业城市画上等号,该是机械轰鸣、烟囱林立的刚硬模样。却不知这座城市里,还藏着这样一条静谧温柔的小巷。
夕阳西下时,咖啡馆里的灯光次第亮起,温暖柔和。咖啡师开始收拾器具,准备打烊。客人们也陆续离开,带着满足的神情融入秋夜。而我总喜欢多留一会儿,看小巷从昼间的轻喧渐渐归于宁静。路灯亮起,在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,空气中还隐约飘着咖啡余香。
走出巷口,再回望这条毫不张扬的小巷,忽然觉得它像是这座城市的一个隐喻:表面刚硬工业感,内里却藏着无限柔软与诗意。也许正因如此,如今我也常主动提议带外地朋友来这里——不仅是为了一杯好咖啡,更是想让他们看见沈阳不为人知的、从容细腻的那一面。
而生活,本该如此。
发布于:北京市新宝策略-配资114平台-10大配资平台-配资网上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